山的召喚
在台北住了幾十年,放眼望去,四面都被山包圍著,從小看到遠山,可望而不可及,若虛若幻,就對山充滿了憧憬與無窮的想像。年少時代,看了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就叫做「山」(The Mountain 1956年),記得主角是史賓塞.屈賽( Spencer Tracy 1900年4月5日– 1967年6月10日) 美國電影演員,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片中描寫一位老人登山的堅強毅力,充滿了溫馨的人情,感人至深。片子的主題很類似史賓塞·屈賽的另一部影片「老人與海」,都充滿了對大自然的嚮往與追求。
對於山的眷戀,還有另外一部影片,也對我影響至深,那就是奧黛莉赫本主演的「綠廈」(Green Mansions 1959年),描寫山中森林裡發生的故事,也一樣充滿了溫馨的人情味。想想那個年代的影片跟現代真是大異其趣,看不到血腥與暴力,看不到人性醜陋的一面,從小接觸的只有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與溫馨。
從看了這兩部影片之後,我對山的嚮往更加深切。我的中學時代是在一個山腳下度過的,每次下課的空檔,就在山林間奔跑,和五彩繽紛的鳳蝶相追逐。無形中把自己的年少時代和山緊緊地接合起來,山變成了生活中的一部份,也變成了生命中的一部份。
長久以來,養成了登山的習慣,有時候是瑀瑀獨行,有時候與同道共行,有時候在濛濛細雨中,有時候揮汗於艷陽下,有時候穿過茂密的林間,有時候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有時候攀越巍巍巨岩。在山林中,其實並不孤獨,週遭都是旺盛的生命,從搖曳的小草,到挺拔的喬木,它們都不說話,但是你不能證明它們沒有感覺,山間的一草一木,一滴露水,涓涓細流,片片落葉,就如知己好友,純真無畏,隨時隨刻,都展開胸懷,歡迎你的相伴。黃昏時刻,夕陽西下,落日餘暉穿過樹梢,更有一份獨特的美感。有時遙望群山,霞光滿天,有若彩筆,渲染了長空,這時,每分每秒都在跳躍著,變化著,這時,宇宙展開了巨大的屏幕,展現在你的眼前,頓時心胸廓然,寵辱皆忘。
夜幕低垂時,星光逐漸浮現,立足於山丘之上,閃爍的燈火,也開始佈滿了大地,與夜空中的星辰相輝映,有如維納斯的珠寶盒,鋪灑遍地,這時,週遭總是響起了蛙鳴、蟲鳴,此起彼落,前後相應,這時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天籟,因為這個時候,整個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交響當中,分不出孰是天?孰是人?天與人竟然融為了一體,這是一種多麼奇妙的感覺。
山林的世界,生命的循環和塵世並無兩樣,在這裡,我們一樣看到生老病死的循環,看到成住壞空的轉移,跨過枯萎倒塌的巨木,總能瞥見一旁依附的小苗已經鑽出了泥土,不久,它又會茁壯成長,繁茂多枝,綠蔭盎然,從欣欣向榮,再走向轟然倒塌,這就是森林中絢爛的一生的故事,在你面前盡情的演出,更讓我們體會了山林的多彩多姿,也體會了世間無常的規律。
不論晴天或是雨天,山林總在那召喚,它是知己,是朋友,誰說草木無情呢?當兩個腳還能行動的時候,就要珍惜這份行動的自由,投向山林的召喚。不要等到坐在輪椅的那一天,躺在醫院病床的那一天,才無限懊悔的錯過了許多投向山林,與山相伴的良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