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教授退休(2004-2016)。
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2012-2014)
出生: 1946
教育: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台灣),中文所,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
工作簡歷
台灣資歷
中正大學中文系主任暨中文所所長(2000-2003)
中國聲韻學會理事長(2008-2012)、
法鼓人文學院榮譽教授、
國立聯合大學講座教授2013、
大陸資歷
人民大學音韻學講座2014、2018、南開大學2001榮譽客座教授、北京大學2006講座、北大2004榮譽研究員、2004山西大學榮譽客座教授、(大陸)中國語言學會2001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中國語言學年鑑》2003編委、湖南師大《古漢語研究》編委、北師大《勵耘學刊》編委、大陸「詩經學會」名譽會員、南京大學漢語史研究所學術顧問2016、陝西師大特聘研究員2018
歐美日韓資歷
布拉格查理大學1997、2002、2009講座、1996美國伊利諾大學(外語中心) 講座、法國波爾多大學1997講座、2004日本大東文化大學講座、2007年韓國首爾漢陽大學講座。
韓國檀國大學(Dankook University, Korea)客座教授(1982-83)、
巴黎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EHESS 1996-97)訪問學者,
維也納大學漢學系客座教授(Universität Wien 2011)
美國IACL理事(member of Executive Bo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5-2007, U.S.A.)。
韓國「國語教育學會」(국어교육학회Korean Language Education Society) 2007「海外學術委員」
著作狀況
著有《四聲等子音系蠡測》等專書二十多部。所著《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一書,日本駒澤大學譯為日文本發行,1990.07列入其《外國語部研究紀要第19號第二分冊》。1991完成《聲韻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發行,並定為「部編大學用書」,經教育部審查,獲頒發「學術類佳作獎」。
北京《中國語文》收入竺家寧論文三篇。在歐美日韓重要學術期刊發表五篇,在台灣核心期刊發表一百多篇學術論文。(參考下列著作目錄)
獲頒獎項
1994年獲選為中正大學第一位「傑出學術研究獎」(證書編號001)。2012年當選「資深優良教師」由政大頒獎。2012獲「教學40年資深優良教師」。
2004年5月獲選入「中國語言學會」評選之《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共收入百年來318位學者))。
中國語言文字學大辭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收入[竺家寧]詞條。2007年。
境外講學
前後在國外及大陸講學100多次。包含美國伊利諾大學、捷克布拉格查里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福建師大、廈門大學、雲南大學等。
曾主講聲韻學、訓詁學、語音學、漢語語言學、詞彙學、漢語語法、佛經語言、語言風格學等課程。
已故之國學大師嚴學宭先生曾撰文稱道竺家寧的古音構擬,認為建立了嚴格的構擬原則。並稱道竺家寧是「著述最豐的音韻學家」(嚴學宭《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序,1998.03《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現任其他學術職務:
台灣
中國聲韻學會監事、中國訓詁學會理事。中國文字學會理事、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監事World Chinese Language Association
歐美等地
國際中國語言學會會員(美國IACL)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國際華語教學學會會員(美國CLTA)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歐洲漢語學會會員EACL(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Linguistics)、新加坡新躍人文叢書編委。
竺家寧 Chu Chia Ning 主要著作目錄
1973,05,《顏氏家訓.音辭篇》的幾個語音現象,《德明學報》第一期,161-169,臺北
1974,03,漢語音變的特殊類型,《學粹》第16卷第1期,21-24,臺北
1979,06,《釋名》複聲母研究/譯,《中國學術年刊》第3期,59-83,臺北
1980,07,《九經直音》聲調研究,《淡江學報》第17期,1-19,臺北
1981,01,《九經直音》知照系聲母的演變,《東方雜誌》第14卷7期(商務印書館),25-28,臺北
1982,12,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中語中文學》第四輯,125-133,韓國漢城
1983,05,論《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之韻母系統,《淡江學報》第20期,297-307,臺北
1983,07,上古漢語帶喉塞音的複聲母,《檀國大學論文集》,57-79,韓國漢城
1984,06,上古漢語帶舌尖塞音的複聲母,《中國學術年刊》第6期,59-80,臺北
1985,03,宋代語音的類化現象,《淡江學報》第22期,57-65,臺北
1986,04,蒲立本複聲母學說評述,《淡江學報》第24期,177-184,臺北
1986,06,《韻會》陰聲韻音系擬測,《中華學苑》第33期(政大),1-44,臺北
1986,06,《古今韻會舉要》入聲類字母韻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8期(台師大),91-123,臺北
1986,06,《古今韻會舉要》陰聲類字母韻研究,《人文學報》第11期(輔仁大學),31-50,臺北
1986,11,跟語言大師說話---訪李方桂先生,《國文天地》第18期,6-9,臺北
1987,01,《韻會》聲母研究,《淡江學報》第25期,239-255,臺北
1987,01,《韻會》陽聲類字母韻研究,《淡江學報》第25期,215-237,臺北
1987,06,評劉又辛〈複輔音說質疑〉兼論嚴學宭的複聲母系統,《師大國文學報》 第16期,67-82,臺北
1987,12,《韻會》重紐現象研究,《漢學研究》第5卷2期,311-327,臺北
1989,02,論殊聲別義,《淡江學報》第27期,195-206,臺北
1990,03,白保羅複聲母學說評述,《中國學術年刊》第11期,243-258,臺北
1990,09,上古漢語帶舌尖流音的複聲母,《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一卷第一期,人文分冊,27-53,嘉義,
1990,12,詩經「思服」的詞彙結構,《人文學報》第14期,1-11,臺北
1991,01,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淡江學報》第30期,35-50,臺北
1991,04,反映在漢語裏的漢藏語s-複聲母/譯,《中國學術年刊》第12期, 379-392,臺北
1991,05,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聲韻論叢》第三輯205-223,學生書局,臺北
1991,10,自然科學與社會心理──論詞彙形成的因素,《語文建設通訊》,第34 期,20-21,香港,
1991,10,上古音裡的心母字,《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二卷第一期,23-40,嘉義,又收入《台灣學者漢語研究文集--音韻篇》p103-124,天津人民出版社,曹逢甫西楨光正編,1997,天津,
1991,12,佛教傳入與等韻圖的興起,《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251-263, 國際佛學研究中心編印,臺北
1991,12,語料上雙聲疊韻和音近的區分,《紀念王力先生九十誕辰論文集》, 151-159,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03,漢語與變換律語法,《淡江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76-101,臺北
1992,05,《說文》音訓所反映的帶l複聲母,《聲韻論叢》第四輯,43-70, 學生書局,臺北
1992,09,論漢字拉丁化,《中國語文通訊》第22期,11-14,香港
1992,10,清代語料中的ㄜ韻母,《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三卷第一期,97-119,嘉義
1993,01,台灣四十年來的音韻學研究,《中國語文》第232期,23-32,北京,
1993,10,宋元韻圖入聲分配及其音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四卷第一期, 人文分冊1-36,嘉義,
1993,12,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序,《中國語言學論文集》1-2,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 究所語言學專題研究室主編,臺北
1994,01,論先秦詞彙「不亦」,「亦不」,《訓詁論叢》第一輯,55-64,文史哲出版社, 臺北
1994,05,上古漢語帶舌頭音的複聲母,《聲韻論叢》第一輯,1-24,學生書局,臺北
1994,05,評劉又辛〈複輔音說質疑〉兼論嚴學宭的複聲母系統,《聲韻論叢》第一 輯,37-60,學生書局,臺北
1994,05,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聲韻論叢》第二輯,1-24,學生書局,臺北
1994,10,論漢語詞義變遷中義位之轉化與補位,《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五卷 第一期,人文分冊1-18,嘉義
1995,05,古漢語詞義變遷中的義位填補現象,《漢語言文化論叢》80-89,人民出版社,北京
1995,06,論兩岸詞彙的比較和詞典的編纂,《中國術語網通訊》1995年第二期(總第七期),2-7,北京
1995,07,試論重紐的語音,《中國語文》1995年第四期(總第二四七期),298- 305,北京
1995,10,論擬聲詞聲音結構中的邊音成分,《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6卷第1期, 人文分冊1-13,嘉義
1995,11,「兩岸語文問題比較研究」計劃簡介,《語文建設》40-41,1995年11期, 北京,
1996,12,早期漢語中「於是」的語法功能,《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7卷第1期, 人文分冊1-15,嘉義
1997,04,重紐為古音殘留說,《聲韻論叢》第六輯,學生書局出版,285-302,台北
1997,04,先秦詞彙「於是」分析,《訓詁論叢》第二輯,309-316,文史哲出版社,台北
1997,05,西晉佛經中「仁」字的詞義與第二人稱研究,《訓詁論叢》第三輯,文史哲出版社,台北
1997,12,西晉佛經並列詞之內部次序與聲調的關係,《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創刊號,41-70,嘉義
1997,12,早期佛經詞彙之動補結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 人文分冊1-20,嘉義
1998,03, 明代口語中的「打」前綴,《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599-624,臺北
1998,12 佛經同形義異詞舉隅,《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九卷第一期,人文分冊1-34,嘉義
1999,03 西晉佛經詞彙之並列結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二期,87-114,嘉義
1999,09,論佛經「哀」字的詞義,《訓詁論叢》第四輯,115-130,文史哲出版社,台北
1999,12, 早期佛經動賓結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一期, 人文分冊1-38,嘉義
2000,09,西晉佛經中表假設的幾個複詞,《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三期,45-58,嘉義
2000,12, 論近代音研究的方法、現況與展望,《漢學研究》第十八卷特刊台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專號(總號第三十六號),175-198,漢學研究中心,臺北
2001,07,西晉佛經中表假設的幾個複詞,《古漢語語法論文集》289-296,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Collection des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6,《Collected essays in Chinese grammar》,edited by Redouane DJAMOURI,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 Paris
2002,02, 1994-1997年台灣地區中國語言學研究與教學綜述,《中國語言學年鑑》,上冊第485至571頁,語文出版社,北京
2003,03,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普門學報》第十四期,佛光山文教基金會,高雄
2003,05,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七卷第三期,揚州,江蘇
2003,12,論佛經中的「都盧皆」和「悉都盧」,《文與哲》第三期,中山大學中文系,高雄
2004,01 《韻籟》聲母演變的類化現象,《音韻論叢》480-498頁,中國音韻學會編,齊魯書社出版。山東,濟南
2004,06,晉代佛經和《搜神記》中的「來/去」──從構詞看當時的語言規律,《政大中文學報》第一期,一至四十八頁,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2004,10 《韻籟》聲母演變的類化現象,《語言學論叢》第29輯,129-144頁,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編,商務印書館出版,北京
2005,03,15 中古佛經的「所」字構詞,《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一期(總第六六期),68- 73,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湖南師大主編,長沙
2005,07,10 中古漢語的「兒」後綴,《中國語文》2005年第四期(總第三0七期),346- 354,北京
2006,06 佛經中「嚴」字的構詞與詞義,《文與哲》第八期,127-156,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高雄
2006,10,台灣地區語言研究與教學綜述,《中國語言學年鑑》1999-200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中國語言學年鑑》編委會編,615-625,商務印書館,北京
2008.02,上古漢語複聲母研究的幾個問題,《中國語言與文化研究系列1-中國北方方言與文化》,嚴翼相、梁世旭主編,韓國文化社,韓國首爾
2008.12,近年來台灣新詞與發展之特色──論「子」後綴,《海峽兩岸語言與語言生活研究》,周荐、董琨主編,商務印書館,香港
2009.05,兩岸新詞比較研究,《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李雄溪等主編,文化教育出版社,香港
2009.12,聽唐詩的交響―由聲韻分析詩歌的音樂性,《聲韻論叢》第16輯,頁25-46,台灣學生書局,臺北。
2010.05,《大唐西域記》玄奘新譯的音韻特色─ 一千年前音譯觀念的兩條路線,《普門學報》57期,頁33-43,普門學報社出版,佛光山,高雄
2010.06,音韻學在文學上的應用,《中國音韻學》頁271-287,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
2010.12,台灣新詞的「~族」後綴,《漢語研究與漢語教學》,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11.06,從佛經看漢語雙音化的過渡現象,《中正大學學術年刊》2011第一期,總第17期,頁27-52。嘉義。
2011.12,三國時代支謙詞彙的時空特色,《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1第二期,總第十八期,頁127-164,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嘉義。
2011.12,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漢聲》,259-270頁,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
2011.12,清代史料中的ㄜ韻母,《漢聲》,271-292頁,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
2012.04,從語言風格學看李白詩的賞析,《亞非文集》Volume XVI, Issue 1,頁111-130,University of Ljubljana, Faculty of Arts,Slovenia。
2012.07,論上古音與詩經的無韻詩,《語言研究》第32卷第3期(總第88期),59-64頁華中科技大學語言所,武漢。
2012.08, 從聲韻學賞析杜甫詩的韻律,《聲韻論叢》第17輯,頁31-53,台灣學生書局,臺北。
2013.07,談詹伯慧先生對台灣學術界的影響,《南方語言學》第五輯,p14-20,暨南大學,廣州
2013.10,台灣校園新詞語(2012),《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3),317-321,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北京
2014.04 台灣的語言與方言及其形成之歷史,《勵耘學刊》語言卷2013第二期,總第18期,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苑出版社,北京
2014.07 近年來台灣校園新詞語的發展變化,《中國社會語言學》2013年第一期,總第20期,p1-15,商務印書館,北京
2015.01 論兩岸同形詞的色彩意義,《語言規劃學研究》第一期(半年刊),57-66,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北京
2015.05 從音韻學角度看唐詩的聲母韻律,《語言歷史論叢》第八輯,p37-52,四川師範大學漢語研究所主編,巴蜀書社出版,成都
2015.06 論上古歌謠的韻律問題-詩經聲母的和諧現象,p1-18,《新國學》第十一卷,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成都
2015.10 論兩岸同形詞的色彩意義,《語言規劃學研究》,57-66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15. 12 玄應和慧琳音義濁音清化與來母接觸的問題,《佛經音義研究》1-13,第九屆漢文佛典語言會暨第三屆佛經音義研究研討會論文集(2015.08.25-27北海道大學,札幌),徐時儀等編,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
2015.12 論佛經語言研究的「以經證經」,《興大中文學報》第38期,p169-200,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台中
2016.06 從支謙譯經語言論三國時代複音節的動詞變化,《圓光佛學學報》第27期,p1-30,圓光佛學研究所,桃園中壢
2016.08 論漢語14 至17 世紀的語音發展與特色--臺灣的研究成果述評,《中國語言學報》「語言演化與漢語變化」專號,JCL,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26,Language Evolution and Changes in Chinese, p55-77,
2017.03 音韻學與對外漢語教學,《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九)》,135-146,澳門理工學院,周荐、董琨、亢世勇主編,澳門
2017.12 百年來的複聲母研究---理論和方法,漢語史與漢藏語研究第二輯,1-21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
2018.06 複聲母研究的方法和基本原則,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21輯,4-15頁,商務印書館,北京
2018.10 論詞彙學體系的建立,澳門語言文化研究2017,李向玉主編,212-220頁,澳門理工學院出版
2018.11.01 認識漢字的入門階梯:新著《說文部首段注疏義》評述,國文天地第34卷第六期,100-102頁,台北
二、專書著作
1972,06,《四聲等子音系蠡測》,(碩士論文,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十七號,53-178,1973,06),125頁,臺北2013.03又收入《中國語言文字研究輯刊》四編,第十四冊,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台北
1980,11,《九經直音韻母研究》,文史哲出版社,216頁,臺北
1981,07,《古漢語複聲母研究》,(博士論文),760頁,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臺北
1986,07,《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學生書局,197頁,臺北(1990,07日本駒澤大學譯為日文本發行,列入其《外國語部研究紀要第19號第二分冊》,譯者:木村晟,松本丁俊)
1987,10,《古音之旅》,國文天地雜誌社,208頁,臺北(1989,05發行第二版,更換封面,1989,12發行第三版) 2017.01修訂再版,版面改為橫式。204頁
1989,07,《古音學入門》,(合著:林慶勳),學生書局,240頁,發行1000本,臺北 (1990,10發行第二版,1500本,1993年發行第三版,1500本)
1989,10,《語言學辭典》,(合著:陳新雄,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聖雄 ),三民書局,429頁,臺北
1991,07,《聲韻學》,國立編譯館,部編大學用書,五南圖書公司印行,770頁,臺北
1994,08,《近代音論集》,學生書局,269頁,臺北
1995,09,《文字學》,(合著:林慶勳,孔仲溫),國立空中大學出版部,646頁,臺北
1995,10,《音韻探索》,學生書局,326頁,臺北
1995,10,《兩岸翻譯用語比較研究》,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執行單位:中正大學,224頁,臺北
1996,07,《早期佛經詞彙研究:西晉佛經詞彙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執行單位:中正大學,174頁,臺北
1997,01,《大陸用語檢索手冊》,(合編:黃沛榮,姚榮松,曾榮汾),行政院陸委會發行,540頁,臺北
1998,03,《中國的語言和文字》,中山文庫,台灣書店印行244頁,臺北
1998,03《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合編:趙秉璇),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434頁,北京
1998,08,《早期佛經詞彙研究:三國佛經詞彙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執行單位:中正大學,122頁,臺北
1999,08,《早期佛經詞彙研究:東漢佛經詞彙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執行單位:中正大學,182頁,臺北
1999,10,《漢語詞彙學》, 五南圖書公司印行,514頁,臺北
1999,12,《台北閩南話音檔》,上海教育出版社,現代漢語方言音庫, 187頁,上海
2000,08,《當前近代音研究之分析與比較》,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執行單位:中正大學,244頁,臺北
2001,03,《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共237頁 五南圖書公司印行,臺北 2005年發行第二版,更換封面。
2001,08,《慧琳一切經音義複合詞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執行單位:中正大學,311頁,臺北
2002,08,《安世高譯經複合詞詞義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執行單位:中正大學,253頁,臺北
2003,08,《支謙譯經語言之動詞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執行單位:中正大學,226頁,臺北
2005,09,《佛經語言初探》,共311頁 橡樹林文化出版公司印行,臺北
2005,10,《語言學辭典》增訂版,(竺家寧主持修訂),三民書局,368頁+索引49頁,臺北(原書1989.10與陳新雄、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聖雄同編著)
2006,11,《五十年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1950-2000》,竺家寧主編,學生書局,359頁,臺北
2009,12,《詞彙之旅》,共221頁,正中書局,臺北。2017.08新修訂版,233頁
2015,09,《聲韻之旅》,共442頁,五南圖書公司,臺北。2016.10修訂第二版,436頁。
2016,03,《語音學之旅》,共402頁,新學林出版社,臺北
2017,06,《語言風格之旅》,共368頁,新學林出版社,臺北
2018,01,《漢語語法之旅》,共429頁,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
2019,02,《佛經語言之旅》,新學林出版社,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