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聲韻學是否需要會唸音標?
聲韻學就是古音學,古音和現代的音唸法不盡相同,我們為了有效地學習古音,往往要借重音標,在各種音標系統當中,國際音標IPA是專為語音研究而設計的,又是國際通用的標音符號,所以把國際音標弄清楚是我們學習古音的第一步,這就好像學音樂的人,必須先精通五線譜一樣的道理。
音標是把看不見摸不著的聲音,變成了可以看得見、抓得住的符號系統,於是我們就可以看見聲音、研究聲音了。標音符號除了國際音標之外,國際上比較通用的還有漢語拼音系統,同樣是ABC,兩者的功能卻不相同,漢語拼音是用來學習國語或普通話的工具,國際音標卻是研究和分析語音的工具,所以前者用於對外華語教學,後者用於古音研究或方言調查,以此精確地辨析語音的異同,以及發音部位、發音方法。
那麼,為了學好聲韻學,事先對國際音標的學習是否需要每個音都能夠唸出來呢?其實並不需要,學習聲韻學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音標的發音性質,包含他的發音部位和方法,要能夠把每個音標的特性說出來,也能夠把不同音標之間的同與異分析出來,這樣我們才能夠把抽象的古音化作有形可見的符號,對古音作具體而精確的描述,這樣的學習步驟其實難度並不高。
如果你想唸出每一個音標的發音,它的難度就高得多了,因為這樣就必須涉及到口腔的調節作用,我們的發音器官已經習慣於我們本來熟悉的發音,對於國際音標眾多的發音,要訓練我們的口腔能夠正確地發出那些發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得到的,如果你有興趣,當然也可以花一些功夫學會唸他,但是對於古音的掌握並非必要,主要是因為我們學習古音目的在於了解古音的性質、特徵,並不是要和古人進行交談對話,這和學習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在目標上是不同的,我們學習外國語文主要的目的就是能跟他們交談,所以自然要努力的把他們語言特有的發音精確地唸出來,才能夠進行有效的交談會話。
學習聲韻學目標就完全不同了,你沒有機會和杜甫、李白交談,也不可能和孔子對話,因此很難做到的發音訓練,對學習聲韻學的人來說是可以省略的,本末先後、難易輕重我們應該加以分別,否則會花了很多時間作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卻不能夠達到效果,這不是很冤枉的事情嗎?
古人學習聲韻學,因為沒有音標的幫助,就很難把語音的區別和特點說清楚,於是不得不大量地使用清濁、陰陽、輕重,或者旁轉、對轉、旁對轉這樣模糊抽象的術語,學習的人還不見得能夠抓得住他們的區別到底在哪裡?比如說,古人在描述「天」字的唸法,有些方言是用舌腹發音,有些地方是用舌頭發音,我們看了還是不知道這兩個發音有什麼不同,如果我們用音標注出來,前者是[hien]後者是[tien],這樣不是具體而清楚多了嗎?又如「風」字的唸法,由於沒有音標,古人就必須說,有些地方是橫口合唇來發音,有些方言是踧音開唇推氣來發音,我們看了這樣的描寫恐怕不會唸的仍然不會唸,仍然弄不清楚他們的區別在哪裡。如果當時有音標,那麼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
再比如說,古代「唐、徒」二字都有「白白地」意思,所以可以用在「功不唐捐」這個成語裡,指的就是「所盡的力不會白白地浪費掉」,這個時候的「唐」和徒然浪費的「徒」意思是一樣的,這種現象以前的人叫作「陰陽對轉」,如果我們用音標來說明他們的發音,「唐」是[dang]、「徒」是[da],馬上就可以看出來一個帶鼻音韻尾,一個不帶鼻音韻尾,而他們的聲母和主要元音都是一樣的。又比如說,「公」和「弓」,一個唸[kung],一個唸[kjung],這樣注出音來他們兩個字同在哪裡、異在哪裡不是一目了然嗎?再比如說,古代的「支、脂」二字韻母發音的區別在哪裡呢?有了音標我們就可以說,他們的不同在於一個是[-je],一個是[-jei],這樣我們就馬上可以看出來,他們都有一個介音[j],也都有一個相同的主要元音[e],差別只在於韻尾而已。
語音變化的情況也是一樣,古代「打」字的發音和現代國語的演變結果,如果我們只說是陰陽對轉的關係,也很難了解差別到底在哪裡?如果我們用音標注出來,古代是[tang],現代變成[ta]。馬上就明白原來後面的鼻音失落了,在現代的吳方言當中仍然保留了那個鼻音,這樣它的演化關係不是很清楚嗎?再比如說,閩南話「支」唸[ki],國語唸ㄓ,看起來好像差別很大,其實就其演化看,先秦時代唸作 [ski],後來[s]失落變成了閩南話的[ki],另外一條演化途徑是[ski]發生了顎化作用,變成中古的ㄐㄧ(章母字),然後再發生捲舌化變成了國語的ㄓ。
由上面的說明,我們大略可以看出音標的功能大大有助於我們說明古音現象,所以聲韻學課程中,音標的學習主要不在於會唸出音來,更重要的是掌握這樣的符號系統背後所代表的發音特性,這和今天學習外語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