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語言的語法規則有他自己獨特的地方,不能盲目套用,黃阿花不能硬套灰姑娘的玻璃鞋!
從清朝馬建忠開始,就用西方文法的框架系統來分析中文,結果會出現很多問題。
於是,五0年代開始,學者們開始討論這些問題。試圖從中文材料出發,建立屬於自己的文法系統,找出屬於自己的文法規則!
當時,大規模的語法論戰有三次:
1953~1954 討論詞類問題
1955~1956 討論主賓問題
1981~1982 討論析句問題-成分分析法(中心詞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
學英文法來教中文法,如叫莫內來畫張大千的畫。
張志公:
漢語有語法,然而是與型態語言不同的語法。
各種語言的語法不是一個模樣的。
漢語語法有它自己的特點,不同於其他語言的語法。
1.中文文法要區分「性質」與「功能」。
「皮大衣」的「皮」是什麼詞類? 是名詞轉品成為形容詞嗎?
朱德熙:
形容詞可以做狀語和謂語,跟印歐語不同。
英文作狀語的只能是副詞。因此有的中文法也把狀語位置上的詞一律看成副詞,結果是副 詞和狀語變成同義語。
因此得出「詞無定類」的結論。根本的原因是受了印歐語語法觀念的束縛,看不見漢語自己的特點。
形容詞在句中可以當謂語、狀語、定語。
名詞在句中可以當主語、賓語、謂語、定語。
動詞在句中可以當謂語、主語、賓語、狀語
伊拉克正在打仗,打仗會死很多人,不想再看到(v.)打仗了。
(「打仗」是兼類? 還是動詞擔任不同的功能?)
動詞最常見的是擔任謂語。
動詞當狀語的例子:
仰而視之(抬著頭看)
跂而望(墊著腳根望)
永之人爭奔走焉。(捕蛇者說)
“笑而受之”是動詞作狀語
動詞作主語的例子:
競爭‖會促使社會向前發展。
整容‖也可能會失敗。
散步‖是非常好的健身活動。
形容詞最常見的是擔任定語。
形容詞作主語的例子:
聰明‖不見得是天生的唷!
整齊‖比亂七八糟好!
名詞最常見的是擔任主語、賓語。
名詞當狀語的例子: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像雲一樣聚集)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豕人立而啼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孫臏》)
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鴻門宴》)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孔子東遊。
2. 中文文法要區分「主題」與「評論」。
主題句是一種把句首的成份看成是話題加以評說的句型。用句子形式作謂語來解釋漢語「話題--評論」型句子構造,是符合漢語的真實情況,也體現了漢語語法的特點。
「主席台(主語)坐著三個人(賓語)」
「今天(主語)星期三(賓語)」
「平地(主語)起高樓(賓語)」
主題句
呂叔湘設想: 我們常常會把頭腦裏想到的事物先說出來,然後再組織句子,把意思補全。(呂叔湘1986)
這件事我要告訴媽媽。
句首的名詞性時間地點短語
明天我們去頤和園划船。
一個寒冷的冬天早上,農夫在路上看見了一條凍僵了的蛇。
一個炎熱的下午,一家臺灣冰果店裏顧客盈門。
趙元任(Chao 1968)當初將漢語主語和謂語的關係歸納為主題與述語的關係,而不是施動者和動作的關係。
漢語式主題句:
那場火幸虧消防隊來得快。
他肚子餓。
他的肚子餓。
他們全都沒來。
他們都沒來。
那種豆子一斤三十塊錢。
今天星期三。
這件事情你不能光麻煩一個人。
生物倫理學我是門外漢。
物價紐約最貴。
香蕉、桔子買了很多。
張三這個人我不太瞭解。
牆上掛著一幅畫。
門外站著一個人。
王先生,他是我的好朋友。
台北,那是個美麗的城市。
他肚子大。
李小姐品性不好。
3. 中文的句子裡,動詞數目可以從「0」到「無限」。
連動謂語:
例:我舉雙手贊成。
老李站起來拉門走出去。
阿花扛著西瓜跑過來。
小呆進來倒杯茶喝。
沒有動詞:
小李今天十八歲了。
他的小孩子五歲。
他七十公斤。
一斤十六兩。
一年十二個月。
這件衣服一百二十元。
昨天清明節。
她好漂亮。
母親的恩情比海深。
灯亮得睜不開眼。
4. 中文的賓語不一定是受詞。
中文有受事賓語、施事賓語。有受事主語、施事主語。
不是「倒裝」!
受事主語:
「飯不吃了,湯再喝一點兒。」 「飯」和「湯」受事主語
「信寫好了」 受事主語
「他葡萄吃完了,梨還沒有吃完。」 「梨」受事主語
施事賓語:
「會議廳來了一個人」 施事賓語
「廣場中央矗立著紀念碑」
「阿花倒掉了一壺水」
「他瞎了一隻眼」
「門口站著警衛」
「牆上挂著地圖」
「高速公路行駛著一輛車」
5.中文的句子有大量的零句。不必添加形式上的主語。
下雨了!
刮風了!
出太陽了!
下雪了!
上課了。
散會了。
中國文學作品,零句是一個常用手段: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淨沙)
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6. 中文的句子有兼語句、使動句、意動句、主之謂結構等等。
我感謝你給了我這個機會。(兼語句)
大家喜歡他老實。(兼語句)
我有同學在南部。(兼語句)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讓……做丞相) 使動句
焉用亡鄭以陪鄰?(使……滅亡)
春風又綠江南岸。(使……變綠)
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認爲其言奇,認爲其貌壯,可譯爲:認爲其言出衆不凡,其貌壯美)
孔子登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認爲……小,可譯爲: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小了)
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把……當成伴侶,把……當作朋友)
孟嘗君客我。(把……當作客人)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燭之武退秦師》) “把遠方當作邊邑”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主之謂)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主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