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5.16當時。擔任中正大學中文所所長及系主任,邀請伯元師到中正大學演講。攝於校園中,並接待伯元師至南華大學雅樂社參觀。
1993.08.11石家莊火車站。當時在河北師大應邀出席音韻學研討會,與龍莊偉先生合照。
1994.03.13陳師60壽宴,為伯元師籌備盛大的慶祝活動,國學大老都蒞臨致賀。
2010.06.14應邀到江蘇金壇出席段玉裁研討會,當時伯元師因病不克出席,於是,特別找到伯元師題字之亭,拍照寄送在美國養病的伯元師。
伯元師去世,魯國堯先生撰文追思。
悼陈伯元先生·记陈伯元先生艺术创作二事
鲁国尧
一
陈伯元先生逝世,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伯元先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语言学家,也是研究苏轼的专家,他擅长诗词创作,也精于书法,古诗文吟咏也是他的一大特长。总之他集学者、诗人、书家于一身。
在语言学方面,伯元先生于音韵、于训诂都有精深的著作传世,蔚为大家,足以继前良而开来者。
二
关于伯元先生的道德、文章,必有大量记述,毋庸我赘言。
有两件事只有我最清楚,我有责任记录下来,备《陈新雄评传》的作者采撷。
2004年上半年我在台南成功大学任客座教授,仲春我到台北出席一个学术会议,某日中午伯元先生宴请我。伯元先生很有豪气,这是众所周知的,在他酒酣耳热之时,我乘间提出一个请求。
我们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办了个《南大语言学》(“学术辑刊”,或曰“连续出版物”,俗曰“以书代刊”),我任主编。我读过杜甫《戏为六绝句》和元遗山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因此萌发请陈伯元先生撰《论音绝句》的想法。
我提出了这一请求,伯元先生慨然允诺。几个月后,他从美国寄来了诗作,这就是《南大语言学》第二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的首篇(全诗待复印)。
2007年,段玉裁的故乡江苏省金坛县修葺段玉裁纪念馆,文化局副局长陈金娣请求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马景仑教授等予以帮助。金坛县在段玉裁纪念馆门前左侧新建一亭,命名为“仰玉亭”,我提出,请台湾师范大学的音韵学家、诗人、书法家陈新雄教授撰联并书写,他是最恰当的人选,陈、马两先生都十分同意。于是由我函请伯元先生赐墨宝,不久伯元先生从美国寄来了“仰玉亭”匾额,以及对联“文字工夫追许郑,音声成就迈隋唐”,还书写了他的《论音绝句》中的咏段茂堂的两首,我当即转寄金坛县。(竺家宁教授有摄影品,建议复制附录于此。)
如今在段玉裁的故乡,仰玉亭高耸,伯元先生的匾、联题字为世世代代的人们瞻仰。
2012年和伯元師最後的書信往來
來源: 陳新雄教授 <hhchen26@gmail.com> |
收信: zjn@nccu.edu.tw |
日期: Mon, 6 Feb 2012 14:50:02 -0500 |
標題: RE: 邀請老師到會上給年輕人打打氣 |
家寧弟: 我因為尚有幾次手術要做,所以五月無法返臺,大概要到八月下旬才可以。新雄手復101年2月6日
From: zjn [mailto:zjn@nccu.edu.tw]
Sent: Monday, February 06, 2012 6:52 AM
To: hhchen26
Subject: 邀請老師到會上給年輕人打打氣
伯元師
年節悄悄過去,過年的氣氛,好像越來越平淡。不知美國的情況如何?老師最近的健康狀況有進步吧?今年的聲韻學研討會五月19至20在東華大學舉行。如果健康許可,我們希望能邀請老師到會上給年輕人打打氣,今年平山久雄、沙加爾、羅杰瑞都會參加。敬祝新的一年中,平安健康! 家寧敬上
-----Original message-----
From:陳新雄教授 <hhchen26@gmail.com>
To:zjn@nccu.edu.tw
Date:Tue, 29 Nov 2011 18:25:27 -0500
Subject:RE: 為中華文化繼續奮鬥
家寧弟:
我以不善攝生,故到晚年,百病叢生,肝癌、高血壓、糖尿病、乾燥病每日相隨,九月底動脈血管瘤裂,大量出血,差點就上帝召見去也。十一月一日忽胨全身缺氧,幾又為上帝所召,留此餘生,實感意外也。明年一月勢難返國投票,惟祝馬英九自求多福矣。與丁邦新唱和詩及門下諸人和作共十首,茲以附檔相寄,如能刊登《聲韻學通訊》,亦美事也。專復順詢近祉新雄手復100年11月29日
From: zjn [mailto:zjn@nccu.edu.tw]
Sent: Tuesday, November 29, 2011 7:43 AM
To: hhchen26
Subject: 為中華文化繼續奮鬥
伯元師
最近聽說老師的身體狀況不太理想,我們都十 分焦急。希望老師用最大的毅力,撐過難關,為中華文化繼續奮鬥,年輕人都需要老師的領導和支持。竺家寧Chu Chia Ning敬祝健康 萬事如意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陳新雄教授 <hhchen26@gmail.com>
日期: 2011年9月25日上午2:08
主旨: RE: 【第29屆全國暨第12屆國際聲韻學研討會】開會通知
收件者: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 <a.phonology@gmail.com>
家寧弟:
附檔奉上我與丁邦新兄唱和之作,並附其他諸人和作,如《聲韻學通訊》能編入,讓會員瞭解,亦應可行。專達順詢
近祉 新雄手啟100年9月24日
2012年9月3日的晚上十九點五十分,伯元師的骨灰由師母護送,自美返台,那天晚上挪開了所有的工作,趕赴桃園機場迎靈。在悲悽的夜幕中,看到平日精神抖擻的伯元師,默默的安息在骨灰罈中。祭拜之後,隨車護靈返回台北的教會禮堂,以基督教儀式暫厝在教會裡。
竺家寧繪製之銅器[陳伯元匜]
三十年前的某一天,我到故宮博物院參觀,偶然間看到展品中赫然出現一座陳伯元匜,當時不能拍照,於是我隔天第二次造訪故宮,帶了紙筆,蹲在玻璃櫃前,繪製了這座銅器的原貌,以此作為那一年伯元師的生日禮物,他知道故宮中竟然還有這樣一個銅器,我又把繪本讓他親眼看到,當時伯元師十分高興。
五南書局<聲韻學>序
在這本書的序言當中,我記下了下面段話:
......詩英師逝後,在學術上影響我最深,給我幫助、愛護最多的,是伯元師。他曾撰「當如鷹隼衝霄漢」一詩期勉。我學術上的一切努力,完全是依著他這句話去做的。......
<聲韻學>這本教科書,出版時獲得了教育部的優秀著作獎,現在已成為台灣各大學聲韻學課程使用最廣的一部教課書。其中的東冬鐘江歌是我聲韻學教學中,為了讓同學更容易記住廣韻平聲韻目而設計的,今天也成為了中文系學生耳熟能詳的一首歌。香港黃堃堯先生的<音韻學引論>也摘錄了,作為香港中文系學生的教材。北京大學的[北大論壇]也針對這首歌謠做了熱烈的討論。總總的因緣都應該歸功於伯元師。
回顧2002年3月11日至15日,與伯元師一同到香港出席學術會議,在旅館中同住一房,旅館很小,只有一張不大的雙人床,當時與伯元師切磋論學,一直談到深夜,毫無倦容,但是卻不斷的咳嗽,他告訴我說,老毛病了,沒關係。伯元師這種樂觀的精神,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伯元師晚年聽力變弱,講話時十分吃力,當時提到是否可購置助聽器,或可改善這種重聽的狀況,他的回答是,一個助聽器至少需要十來萬元,不必了吧。當時感到伯元師仍然有意願,讓助聽器來改善目前交談不便的狀況,只是擔心費用太高的問題罷了,於是我們弟子們私下做了商議,大家合資購買了全新的助聽器,呈獻給伯元師。後來據說戴起來仍舊有些累贅,不太習慣,但是感於大家的盛情,仍舊努力地去適應了。
記下這些點點滴滴,都是珍貴的回憶,值此伯元師逝世週年,記下一些,表達內心的無限追思之情。
<記念陳新雄伯元先生哀思文錄>
一士昂然揮健筆的浩然正氣
-從學術成就的另一面了解伯元師
竺家寧
伯元師是聲韻學家,也是國學大師,這一方面的傑出成就,大家了解地較多,討論的文章也不少,現在我們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伯元師。
伯元師對國家民族具有深厚的感情,對社會也具有悲天憫人的關懷,這些往往表現在他先後發表的一些詩作當中。
伯元師在他的《香江煙雨集》當中,對於日本竄改侵華史實的問題,把心中的感慨之情,發諸於詩,寫下了「碧血丹心尚未泯,一士昂然揮健筆」[1],運用知識分子的一支筆,傳達了國人的心聲。又有一首,是遊覽了屈原塔,胸中有感,道出「豈惜國土裂,放逐復何悲。丈夫志氣烈,形容已憔悴。」[2]反映了伯元師的家國情懷,引古代楚國的屈原,抒發自己的懷抱。又有一首,云「議政心惟存法統,傳經志在振斯文」[3]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覺到,伯元師治聲韻學,不僅僅是一門放在象牙塔裡的知識,更有一份知識份子的正義感。也使我們感覺到,伯元師除了作為聲韻學大師之外,更是一位仁民愛物的智者。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國家民族」與「鄉土地域」原非對立的概念,政客們只知道據地稱雄,用鄉土感情愚弄善良的百姓,這是多麼悲哀的事呀!記得梁任公先生研究佛經,認為佛法萬端,不過一個核心,那就是打破「我執」與「無明」,要我們去除心念中的「分別心」,這正是臺灣當前最需要的涵養。
在網路上,有伯元師〈連胡會談 (連戰胡錦濤)〉一詩,說到:「尋根究柢溯炎黃。底事相爭尚倔強」、「萬里神州重造日,聲威應復漢同唐」[4]字裡行間表現了發自胸中的浩然正氣,有如暮鼓晨鐘,警醒世人,既開展了寬闊的歷史視野(溯炎黃),也開展了無限的空間視野(萬里神州),這樣的氣魄,在逐漸偏執狹隘的現代社會,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另外一首詩當中,對於日本人的入侵釣魚台,發出了知識分子應有的怒吼,在「賣國誰是賊,自封日奴才」當中,對於某些政客的行徑進行了口誅筆伐。又大聲疾呼「斷送釣魚臺」、「厚黑無恥遠勝汪精衛」,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知識分子的悲憤與無力感,這片胸懷值得我門整個社會的反思,伯元師的呼聲,使我們深深感到政客們竟然為了個人自我的利益,出賣祖先遺留的土地,使我們的漁民,一離開台灣的海岸線,就會遭到日本警察的驅趕與逮捕,這的確是令人痛心的事。漁民為了生計終日勞苦,從政者不思伸出援手,給予關懷與保護,反而為了討好外人,謀求私人的政治利益,而犧牲這些勞苦的百姓,唉,真是於心何忍呀!
伯元師的另外一首詩〈東森新聞臺被當局強迫停播賦感〉「當年子產存鄉校,此日元戎仿暴秦」、「無能治國災盈目,伐惡還當大筆陳」,對於政客為了推銷自己的意識形態,對媒體進行掌控,無法配合的,就遭到政客的嚴厲制裁。伯元師對此也提出了知識份子的正義呼聲,提起「大筆」英勇無懼地「伐惡」,道出了正義之士的共同想法。
伯元師又在〈小丑〉一詩中提到「僥倖登真無器度,咆哮匝月致橫災」、「徘徊鎮日謀私利,百姓生涯曷管哉」,對於政客的貪污誤國感到十分地悲憤,「海角七億」不但使台灣的名聲在國際上受到了玷污,也使台灣的經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這是台灣由盛轉衰的一個關鍵點,也使過去十大建設為台灣帶來的繁榮富庶,毀於無形。「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不再,「亞洲四小龍」的光環早已褪色,這是多麼可悲的事,一人一家的榮華富貴,卻犧牲了兩千三百萬人的幸福。真是如古人所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伯元師對這樣的現象不能無動於衷,只好發自於詩文,藏諸名山,傳諸後世,為時代作一個見證。伯元師在〈反貪倒扁歌〉一詩中又提及「九十五年九月九。百萬民眾齊怒吼」、「女婿貪得真無厭,賣官銀進千萬斗」、「老婆坐地亦分贓,禮券珠寶全入袖」、「一家腸肥天下瘦」。在網路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和伯元師的詩作〈近事言懷 答陳新雄教授〉:「權謀好發陳年怨,問計無能百業凋」、「此日天人皆怒憤, 覆舟民意已如潮」[5],呼應了伯元師的這份胸懷。伯元師對社會的關懷,對台灣鄉土的熱愛,是我們知識分子的典範,他的憂國憂民,浩然正氣,必然萬古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