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05,《顏氏家訓.音辭篇》的幾個語音現象,《德明學報》第一期,161-169,臺北

197310,語言的起源,《德明青年》,第28期,54-56,臺北

197403,漢語音變的特殊類型,《學粹》第16卷第1期,21-24,臺北

197406,英語的演化與孳長,《德明青年》,第31期,10-11,臺北

197410,漢語與英語,《德明青年》,第32期,8-9,臺北

197411,大專生國學必讀書目,《德明青年》,第33期,9-10,臺北

197411,《廣韻》類隔研究,《德明學報》第二期,100-107,臺北

197611,淺談幾種基本的語音變化,《德明商專會統年報》,85-88,臺北

197703,《四聲等子》之音位系統,《木鐸》第56期合刊,351-368,臺北

197803,《音學辨微》在語言學上的價值,《木鐸》第7期,209-222,臺北

197811,論破音字問題,《德明青年》,第48期,p68,臺北

197904,越南簡史,《德明青年》,第49期,p48,臺北

197906,《史記》中所見的孔子生平,《德明青年》,第50期,44-46,臺北

197906,《釋名》複聲母研究/譯,《中國學術年刊》第3期,59-83,臺北

197912,《九經直音》的濁音清化,《木鐸》第8期,289-302,臺北

198004,圖書館的故事,《德明青年》,第53期,37-39,臺北

198006,西方的宗教觀與儒家思想,《德明青年》,第54期,48-49,臺北

198007,《九經直音》聲調研究,《淡江學報》第17期,1-19,臺北

198010,《九經直音》的時代與價值,《孔孟月刊》第192期,51-57,臺北

198012,《九經直音》聲母問題,《木鐸》第9期,345-356,臺北

198101,《九經直音》知照系聲母的演變,《東方雜誌》第147期,25-28,臺北

19811210 孟子〈與人為善章〉試釋,德明商專《女聯會訊》,第四期,第2版,臺北

198205,古漢語複聲母研究提要,《華學月刊》第125期,54-59,臺北

198212,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中語中文學》第四輯,125-133,韓國漢城

19830327 景福宮之旅,中國留韓同學會《薪傳》第三期,51-54,韓國漢城

198305,論《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之韻母系統,《淡江學報》第20期,297-307,臺北

198307,上古漢語帶喉塞音的複聲母,《檀國大學論文集》,57-79,韓國漢城

198406,上古漢語帶舌尖塞音的複聲母,《中國學術年刊》第6期,59-80,臺北

19840823,從「瑰」字的讀音說起,《臺灣日報》副刊第8版,臺中

198503,宋代語音的類化現象,《淡江學報》第22期,57-65,臺北

19850508,歷史上的長白山,《世界日報》副刊第18版,美國

198506,古人伐木的聲音,《國文天地》第1期,58-59,臺北

198507,《經典釋文》與複聲母,《孔孟月刊》第2311期,16-19,臺北

198507,入聲滄桑史,《國文天地》第2期,40-43,臺北

198508,華視〈每日一字〉音讀商榷,《國文天地》第3期,56-58,臺北

198509,揭開古音奧祕的利器──語音學,《國文天地》第4期,58-61,臺北

198510,聽聽古人的聲音──聲韻學的效用和目的,《國文天地》第5期, 56-59,臺北

198512,反切的故事,《國文天地》第7期,61-63,臺北

198603,中國古代的「字母」和奇妙的「等韻圖」,《國文天地》第10期,71-75,臺北

198604,蒲立本複聲母學說評述,《淡江學報》第24期,177-184,臺北

198605,有趣的複聲母,《國文天地》第12期,49-51,臺北

198606,《韻會》陰聲韻音系擬測,《中華學苑》第33期,1-44,臺北

198606,《古今韻會舉要》入聲類字母韻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8期,91-123,臺北

198606,《古今韻會舉要》陰聲類字母韻研究,《人文學報》第11期,31-50,臺北

198607,古音的化石,《國文天地》第14期,62-65,臺北

198611,跟語言大師說話---訪李方桂先生,《國文天地》第18期,6-9,臺北

198612,如果韓愈和孔子對話,《國文天地》第19期,76-79,臺北

198701,《韻會》聲母研究,《淡江學報》第25期,239-255,臺北

198701,《韻會》陽聲類字母韻研究,《淡江學報》第25期,215-237,臺北

198705,蠶食的海棠葉──遭外版地圖私自割除的中國邊土,《國文天地》第24期,76-79,臺北

198706,評劉又辛〈複輔音說質疑〉兼論嚴學宭的複聲母系統,《師大國文學報》第16期,67-82,臺北

198706,國語不是北平話,《國文天地》第25期,50-53,臺北

198709,談齊國的一次洩密事件──上古音知識的應用,《國文天地》第28期,59-61,臺北

198710,善變的嘴巴──漢語音演化的幾個模式,《國文天地》第29期, 66-69,臺北

198712,《韻會》重紐現象研究,《漢學研究》第52期,311-327,臺北

198803,近世聲韻學的三個新領域,《木鐸》第12輯,79-90,臺北

198804,改變學術史的一次聲韻研討會,《國文天地》第35期,48-50,臺北

198805,論中古韻母,《高仲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高師院國文研究所編,401-420,高雄

198809,第六屆全國聲韻學討論會記實,《漢學研究通訊》第27期,164-170,臺北《聲韻論叢》第二輯附錄,1-24,學生書局,臺北

198810,語言文字篇導論,收入《文章華國》,1-121,淡江大學出版部印行,臺北

198902,論殊聲別義,《淡江學報》第27期,195-206,臺北

198903,有關韻書的常識,《國文天地》第46期,42-45,臺北

198910,用ABC學國語?,《國文天地》第53期,26-30,臺北

198911,國際語──人類共同的聲音,《國文天地》第54期,63-65,臺北

199003,聽聽各種聲音──漫談語言與傳訊,《國文天地》第58期,97-99,臺北

199003,白保羅複聲母學說評述,《中國學術年刊》第11期,243-258,臺北

199006,中國聲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輔仁大學),《漢學研究通訊》第九卷第二期,76-79<>第九卷第三期,175-177,臺北

199008,中國聲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簡訊(香港浸會學院),《國文天地》第63期,108-109,臺北

199009,上古漢語帶舌尖流音的複聲母,《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一卷第一期,人文分冊,27-53,嘉義,

199010,向周法高教授請益問學,《國文天地》第65期,67-69,臺北

199012,詩經「思服」的詞彙結構,《人文學報》第14期,1-11,臺北

199101,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淡江學報》第30期,35-50,臺北

199104,反映在漢語裏的漢藏語s-複聲母/譯,《中國學術年刊》第12期, 379-392,臺北

199103,奉化竺氏與古孤竹國,《寧波同鄉》第264期,12-13,臺北

199105,奉化竺氏之歷代名賢,《寧波同鄉》第266期,16-17,臺北

199105,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聲韻論叢》第三輯205-223,學生書局,臺北

199110,自然科學與社會心理──論詞彙形成的因素,《語文建設通訊》,第34 期,20-21,香港,

199110,上古音裡的心母字,《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二卷第一期,23-40,嘉義,又收入《台灣學者漢語研究文集--音韻篇》p103-124,天津人民出版社,曹逢甫西楨光正編,1997,天津,

199111,漢字會走向拼音化嗎?《交流》試刊號,海基會,25-27,臺北

199112,佛教傳入與等韻圖的興起,《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251-263,國際佛學研究中心編印,臺北

199112,語料上雙聲疊韻和音近的區分,《紀念王力先生九十誕辰論文集》, 151-159,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03,漢語與變換律語法,《淡江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76-101,臺北

199204,《莊子.內篇》複音節詞之結構,《第一屆先秦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95-121,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199205,《說文》音訓所反映的帶l複聲母,《聲韻論叢》第四輯,43-70,學生書局,臺北

199205,國語ㄜ韻母的形成與發展,《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57-374,中山大學,高雄

199205,詩三百篇"寤寐思服"試解,《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432-1442,上海三聯書店,上海

199206,形聲系統的科學性和漢字拉丁化問題(修訂稿),《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63-580,輔仁大學中文系所,中國文字學會主編,臺北

199209,論漢字拉丁化,《中國語文通訊》第22期,11-14,香港

199209,第一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紀要,《漢學研究通訊》第113( 43)210-212,台北

199210,清代語料中的ㄜ韻母,《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三卷第一期,97-119,嘉義

199212,從漢字,文化,到聲韻──兩岸文化交流的盛會,《華文世界》第66期,68-70,台北

199212,句子的非字面意義,《華文世界》第66期,91-93,臺北

199212,大陸地區複聲母研究評述,《大陸情勢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91-402,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編印,高雄

199212,《詩經》是四言詩嗎?《中國語文》月刊第426期,38-41,台北

199301,《詩經.蓼莪》的韻律之美,《國文天地》第8卷第8期,98-102,台北

199301,台灣四十年來的音韻學研究,《中國語文》第232期,23-32,北京,

199305,由形聲假借研究複聲母的可行性,《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62-66,師範大學主編,臺北

199305,音位理論在漢字上的應用,《第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9-300,中央大學中文系所,中國文字學會主編,大安出版社印行,臺北

199306,詞義場與古漢語詞彙研究,《紀念林景伊師逝世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03-312,師範大學主編,臺北

199308,退溪詩的幾個詞彙特色,《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454-470,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退溪學會編,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

199310,岑參白雪歌的韻律風格,《中國語文》第436期,28-31,臺北

199310,論字形規範的標準,《從漢字到文化》45-48,中華兩岸文化統合會編,臺北

199310,台灣目前的語言教學及語言學研究現況,《從漢字到文化》147-150,中華兩岸文化統合會編,臺北

199310,中國聲韻學國際學術討論會紀要,《聲韻學會通訊》第二期,45-47,臺北

199310,國際漢語言文化學術研討會紀要,《聲韻學會通訊》第二期,48-49,臺北,又收入《國文天地》第9卷第6期,101頁,臺北

199310,宋元韻圖入聲分配及其音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四卷第一期,人文分冊1-36,嘉義,

199311,談國中國文課本中的幾個音讀問題,《國文天地》第9卷第6期,66-68,臺北

199312,退溪詩的兩個詞彙特性,《瑞安林景伊教授八十冥誕紀念論文集》,453-474,文史哲出版社,臺北

199312,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序,《中國語言學論文集》1-2,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語言學專題研究室主編,臺北

199401,論先秦詞彙「不亦」,「亦不」,《訓詁論叢》第一輯,55-64,文史哲出版社,臺北

199403,論詞彙學體系的建立,《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365-376,文史哲出版社,臺北

199403,高仲華先生在等韻學上的成就與貢獻,《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37 -344,中央大學文學院主編,中壢

199405,上古漢語帶舌頭音的複聲母,《聲韻論叢》第一輯,1-24,學生書局,臺北

199405,評劉又辛〈複輔音說質疑〉兼論嚴學宭的複聲母系統,《聲韻論叢》第一輯,37-60,學生書局,臺北

199405,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聲韻論叢》第二輯,1-24,學生書局,臺北

199405,論詩經語言學的體系和方向,《第一屆經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33-52,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臺北

199405,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紀念程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75-298,師範大學國文系所主編,臺灣書店印行,臺北

199405,華語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聲韻學會通訊》第三期,67-69,臺北

199405,研究生語言學座談會紀要,《聲韻學會通訊》第三期,70,臺北

199405,國際先秦語法研討會,《聲韻學會通訊》第三期,80-82,臺北

199407,中國語言學和中文系,《國文天地》第10卷第2期,92-98,臺北

199410,論漢語詞義變遷中義位之轉化與補位,《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五卷第一期,人文分冊1-18,嘉義

199412,語音分析與唐詩鑑賞,《華文世界》第74期,32-36,臺北

199412,先秦諸子語言的新創詞對構詞法的影響,《第一屆國際先秦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集》,271-282,岳麓書社,湖南,長沙

199501,語言人生.鄉土,《嘉市文獻》44期,38-44,嘉義

199504,詩歌教學與韻律分析,《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1-64,台東師院編印,

199505,古漢語詞義變遷中的義位填補現象,《漢語言文化論叢》80-89,人民出版社,北京

199506,析論古典詩歌中的韻律,《兩岸暨港新中小學國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師大,臺北

199506,論兩岸詞彙的比較和詞典的編纂,《中國術語網通訊》1995年第二期(總第七期)2-7,北京

199507,試論重紐的語音,《中國語文》1995年第四期(總第二四七期)298- 305,北京

199510,論擬聲詞聲音結構中的邊音成分,《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6卷第1期,人文分冊1-13,嘉義

199511,「兩岸語文問題比較研究」計劃簡介,《語文建設》40-41199511期,北京,

199601,兩岸翻譯用語比較研究,《語言學門專題計畫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研院史語所,臺北

199606,中國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ICCL-4)紀要,《聲韻學會通訊》第五期,38-40,臺北

199607,從語言風格學看杜甫的秋興八首,《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65-80,台灣大學出版,臺北

199608,早期佛經中的派生詞研究,《佛學研究論文集》() 387-432,佛光山文教基金會,高雄

199609,兩岸外來詞的翻譯問題,《華文世界》第81期,1-17,臺北

199611,小屋中的親情,《800字小語》30-31,吳榮斌主編,文經出版社,臺北

199612,論佛經語言學的重要性,《香光莊嚴》雜誌第48期,嘉義

199612,早期漢語中「於是」的語法功能,《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7卷第1期,人文分冊1-15,嘉義

199612,台灣聲韻學當前的研究狀況,《音韻學研究通訊》第171836-37,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出版,華中理工大學,湖北武漢,

199612,《等韻精要》與晉方言,《首屆晉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8-53,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太原

19970228佛經中「唐」字的意義和用法,《妙林》92期,6-8,高雄

199704,重紐為古音殘留說,《聲韻論叢》第六輯,學生書局出版,285-302,台北

199704,先秦詞彙「於是」分析,《訓詁論叢》第二輯,309-316,文史哲出版社,台北

199705,西晉佛經中「仁」字的詞義與第二人稱研究,《訓詁論叢》第三輯,文史哲出版社,台北

199712,西晉佛經並列詞之內部次序與聲調的關係,《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創刊號,41-70,嘉義

199712,早期佛經詞彙之動補結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人文分冊1-20,嘉義

199803,明代口語中的「打」前綴,《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599-624,臺北

199808,《山門新語》姬璣韻中反映的方言成分與類化音變,《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190-195,中華書局,北京

199809,認識佛經的一條新途徑,《香光莊嚴》雜誌第55期,6-13,嘉義

199809,佛經語言學的研究現況,《香光莊嚴》雜誌第55期,14-29,嘉義

199809,《詩經.蓼莪》的韻律之美,《名家論高中國文》,續編() 275-282,萬卷樓圖書公司出版,台北

19981031,釋迦和如來有什麼不同?《妙林》1010期,8-10,高雄

199812,佛經中的「不請」,《香光莊嚴》雜誌第56期,32-47,嘉義

199812,來-去來-去來今──佛典與漢語,《香光莊嚴》雜誌第56期,6-31,嘉義

199812 佛經同形義異詞舉隅,《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九卷第一期,人文分冊1-34,嘉義

199812,佛經中的善來,《香光莊嚴雜誌》第56期,48-61,嘉義

1998125-6,論佛經「哀」字的詞義,《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5-130,台灣師大,台北

199902,台灣緣與台灣話──論多元的語言社會,海峽評論,第98期,56-60 台北

199902,佛經的「我」與「吾」,《林炯陽先生六十壽慶論文集》19-46,洪業文化公司,台北

199903佛典的閱讀和音韻知識,《香光莊嚴》雜誌第57期,146-155 ,嘉義

199903 西晉佛經詞彙之並列結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二期,87-114,嘉義

199903,對胡志明市華文教學推展的幾點看法,《華文世界》第91期, 64-68,臺北

19990417-18 佛經中的「有所」與「無所」,《紀念許世瑛先生九十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3-154 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199906,敦煌卷子P2965的訓詁與語法問題,《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誕敦煌學特刊》,117-126 台北

199909,論佛經「哀」字的詞義,《訓詁論叢》第四輯,115-130,文史哲出版社,台北

19991231 什麼是「囑累」?《妙林》1112期,14-20,高雄

199912,早期佛經動賓結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一期,人文分冊1-38,嘉義

200002,語言學與漢文佛典演講暨座談會紀要,《漢學研究通訊》第73期,29-3246,臺北

20000229 法護經典中的「色」與「欲」(上),《妙林》122期,19-29,高雄

20000430 法護經典中的「色」與「欲」(中),《妙林》124期,30-33,高雄

20000630 法護經典中的「色」與「欲」(下),《妙林》126期,18-22,高雄

200009,西晉佛經中表假設的幾個複詞,《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三期,45-58,嘉義

200012,論近代音研究的方法、現況與展望,《漢學研究》第十八卷特刊台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專號(總號第三十六號),175-198,漢學研究中心,臺北

200105,析論近代音介音問題,《聲韻學研究之蛻變與傳承》17-23,蕭宇超主編,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200107,西晉佛經中表假設的幾個複詞,《古漢語語法論文集》289-296,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Collection des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6,《Collected essays in Chinese grammar》,edited by Redouane DJAMOURI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 Paris

200202 1994-1997年台灣地區中國語言學研究與教學綜述,《中國語言學年鑑》,上冊第485571頁,語文出版社,北京

200303,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普門學報》第十四期,佛光山文教基金會,高雄

200303,幾個漢代佛經詞語的訓詁問題,《第六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訓詁學會,台北

200305,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七卷第三期,揚州,江蘇

20031220 漫談佛教工具書編輯,《佛教圖書館館訊》,3536期,香光佛學院,嘉義

200312,論佛經中的「都盧皆」和「悉都盧」,《文與哲》第三期,中山大學中文系,高雄

200401 《韻籟》聲母演變的類化現象,《音韻論叢》480-498頁,中國音韻學會編,齊魯書社出版。山東,濟南

200401,《說文解字》訓釋中AB也形式之研究,《說文學研究》第一輯,第259278頁,向光忠主編,崇文書局,武漢

200401佛經中「向」字意義的研究,《說文學研究》第二輯,第310318頁,向光忠主編,崇文書局,武漢

20040131,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第一期,第176頁,上海師範大學

20040228《山門新語》庚經韻所反映的語音變化,《慶祝陳伯元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洪葉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200403佛經充實生活語彙,《佛說成語故事》,第三至七頁,實學社出版公司,台北

200406,晉代佛經和《搜神記》中的「來/去」──從構詞看當時的語言規律,《政大中文學報》第一期,一至四十八頁,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200410 《韻籟》聲母演變的類化現象,《語言學論叢》第29輯,129-144頁,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編,商務印書館出版,北京

20050315 中古佛經的「所」字構詞,《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一期(總第六六期)68- 73,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湖南師大主編,長沙

200506 論心經中「是」字的功能,《香光莊嚴》雜誌第82期,64-71,嘉義

20050710 中古漢語的「兒」後綴,《中國語文》2005年第四期(總第三0七期)346- 354,北京

200511 佛經音義研討會紀要,《普門學報》第30期,p289-314,佛光山,高雄

200512 《韻籟》的零聲母和顎化現象,《語言文字學研究》,單周堯主編,194-209,中國社科出版社,北京

200604大藏字母九音等韻之韻母異讀,《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305-312,論文集編委會主編,台北

200606 佛經中「嚴」字的構詞與詞義,《文與哲》第八期,127-156,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高雄

200607 佛經中幾組複合詞的訓詁問題,《文字學論叢》第三輯,372-386,向光忠主編,中國戲劇出版社,北京

200609 仁從何來?──佛經中的仁與仁者,《香光莊嚴》雜誌第87期,112-123,嘉義

200612,了解詩歌韻律的一扇窗子──郭芹納《詩律》評介,《中國語文》第594110-115,台北

200610,台灣地區語言研究與教學綜述,《中國語言學年鑑》1999-200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中國語言學年鑑》編委會編,615-625,商務印書館,北京

2006.12,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詞彙篇,《佛教圖書館館刊》44期,66-86,伽耶山基金會圖書資訊中心,嘉義竹崎

2007.01王力先生與中國語言學,《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第123頁至155頁,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編,學生書局印行,台北

2007.11,漢語詞彙,《華語文研究與教學---四分之ㄧ世紀的回顧與前瞻》75118頁,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策劃,何大安、柯華葳主編。台北

2007.06,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詞義的研究,《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5期,6076頁。釋自衍主編。伽耶山基金會發行(香光寺),嘉義竹崎。

2008.02,上古漢語複聲母研究的幾個問題,《中國語言與文化研究系列1-中國北方方言與文化》,嚴翼相、梁世旭主編,韓國文化社,韓國首爾

2008.06,佛經語言研究綜述──音義的研究(上),《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7期,134140頁。釋自衍主編。伽耶山基金會發行(香光寺),嘉義竹崎。

2008.12佛經語言研究綜述──音義的研究(下),《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8期,112118頁。釋自衍主編。伽耶山基金會發行(香光寺),嘉義竹崎。

2008.12,近年來台灣新詞與發展之特色──論「子」後綴,《海峽兩岸語言與語言生活研究》,周荐、董琨主編,商務印書館,香港

2009.05,兩岸新詞比較研究,《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李雄溪等主編,文化教育出版社,香港

2009.06,漢語新詞知多少?《華文世界》第103期,83-88,台北

2009.06佛經語言研究綜述──音韻文字的研究,《佛教圖書館館刊》49期,109-117,伽耶山基金會圖書資訊中心,嘉義竹崎

2009.12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語法的研究,《佛教圖書館館刊》50期,40-57,伽耶山基金會圖書資訊中心,嘉義竹崎

2009.12,聽唐詩的交響由聲韻分析詩歌的音樂性,《聲韻論叢》第16輯,頁25-46,台灣學生書局,臺北。

2010.05,《大唐西域記》玄奘新譯的音韻特色一千年前音譯觀念的兩條路線,《普門學報》57,頁33-43普門學報社出版,佛光山,高雄

2010.06台灣近年來聲韻發展的特色,《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1卷第3期,頁92-98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臺北。

2010.06,音韻學在文學上的應用,《中國音韻學》271-287,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

2010.07論詞義場分析與漢語教學,國際漢語教學實踐與思考,袁焱、印京華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

2010.12,清光緒語料韻籟日母的演化,宏德學刊第一輯,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

2010.12,台灣新詞的「~族」後綴,漢語研究與漢語教學,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11.01,上古漢語複聲母研究的幾個問題,《漢語的歷史探討慶祝楊耐思先生八十壽誕學術論文集》31-44頁,龍莊偉、曹廣順、張玉來主編,中華書局,北京

2011.04,《大唐西域記》「訛也」所反映的聲韻演化──魚虞模與尤侯幽的音變關係,《「國科會中文學門小學類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頁193-2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2011.06,談漢語知識的古今聯繫及華文教學上的應用,《華文世界》第107期,頁80-87,台北

2011.06,從佛經看漢語雙音化的過渡現象,《中正大學學術年刊》2011第一期,總第17期,頁27-52。嘉義。

2011.07,論佛經詞彙研究的幾個途徑,《漢文佛典語言學》,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39-562,法鼓佛教學院,台北金山。

2011.12,經典之現代意義與應用從經典著作《語言與人生》看歷史上的方言和共同語,《T&D飛訊季刊》第20期,頁56-67,國家文官學院,台北南港。

2011.12,論漢語教學中的似義詞分析,二十一世紀初葉兩岸四地漢語變異,台灣師大華文所,鄭錦全、曾金金主編。臺北。

2011.12,三國時代支謙詞彙的時空特色,《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1第二期,總第十八期,頁127-164,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嘉義。

 

2012.04,從語言風格學看李白詩的賞析,《亞非文集》Volume XVI, Issue 1,頁111-130University of Ljubljana, Faculty of ArtsSlovenia

2012.07,論上古音與詩經的無韻詩,《語言研究》第32卷第3期(總第88期),59-64頁華中科技大學語言所,武漢。

2012.08, 從聲韻學賞析杜甫詩的韻律,《聲韻論叢》第17輯,頁31-53,台灣學生書局,臺北。

2013,08,論杜甫草堂詩的語言特色,《中國訓詁學報》第二輯,114-131,中國訓詁學會,北京

2013,10,台灣校園新詞語(2012),《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3),317-321,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北京

2013,10,音韻學在宋詞韻律上的分析功能,《黃典誠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54-266,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

2013,12,談詹伯慧先生對台灣學術界的影響,《走近詹伯慧》,37-45,暨南大學出版社,廣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jn2011 的頭像
    zjn2011

    竺家寧虛竹軒讀書記遊

    zjn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